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研项目» 项目实施

池丽萍副教授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微环境研究”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6-19
   

        该课题组按照研究计划对主要研究问题进行了相应理论和实证研究,并针对“社会微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及“社会微环境中的人际互动模式”两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发表了学术论文8篇,其中5篇发表在CSSCI入选刊物上。

        主要研究成果有:
        (1社会微环境中青少年的活动特点。研究采取问卷法对近300名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是“放松性”活动,且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并不是很丰富。该研究重点探究社会微环境的基本结构和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人际互动。
        (2从“空间”到“地方”:女性青少年依恋的社会微环境研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女性青少年依恋的社会微环境的特征及其活动特点,结果发现,女性青少年依恋的社会微环境具有种类繁多、可得性强、自然环境较多等特点,同时具备一些恢复性特征。被试在这些环境中从事一些恢复性行为来减少心理压力,恢复心理能量,更重要的是她们还在此从事一些情感性活动,由此这些环境产生了特殊的“地方”意义,成为女性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
        (
3商业类社会微环境的“非商业”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书店和小吃店两种典型的商业类社会微环境,分析了这些环境中的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特点,通过描述青少年在这些环境中的活动特点,揭示了这些环境的“非商业”意义以及它们与家庭、学校环境功能上的互补。
        (
4恢复性环境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
       
5地方依恋研究进展:概念、理论与方法两篇论文为课题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两个理论框架,后期研究均基于环境的“恢复性”和“地方依恋”两个核心概念开展。
        (6环境的恢复性功能:测量及应用以“恢复性环境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微环境是否具有“恢复性”功能,是否能帮助他们抑制消极情绪和心理资源匮乏带来的压力。
        (7青少年的地方依恋:测量工具及应用则以“地方依恋”为理论基础考察了青少年与社会微环境之间是否存在情感联结,是否对环境产生认同感。项目的最终成果成功地将“恢复性环境”和“地方依恋”两概念整合起来探讨对青少年而言有情感色彩的地方是否更有助于其心理能量的恢复。

        课题组目前的研究在“社会微环境”的结构、社会微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在微环境中的人际互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尤其是项目将环境心理学和游憩心理学中的“恢复性环境”和“地方依恋”概念和相关研究范式引入青少年研究领域中,充实了青少年活动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研究的主题,从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文化层面加深了人们对社会环境、治安管理问题的理解,也将青少年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从原来的现象描述和道德评论层面引入到实证和实验层面,进入到更多环境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