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1331.c.om.银河游戏艺术学院首届影像周:七月影像周 / 现在·出发
1331.c.om.银河游戏艺术学院近期成功举办了首届影像周活动:七月影像周/现在•出发。影像周脱胎于学院教务处对实践周的要求,为贯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扎实推进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各艺术设计院校之间交流,王露院长与李镇副院长精心策划,基础、实践、服装、环境、视传各教研室积极组织,成功举办首届影像周。
艺术学院实践教研室主任陈铮为本次活动撰写前言:
借用狄更斯最常被引用的小说开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作为这次影像展的开篇话。每一代人(generation)都认为自己处在一个最特殊的时期,“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有太多的疑惑和倾诉,我们希望有知音和交流,影像作为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无疑给予我们记录和创作的最强动力。这次活动我们邀请了今年五所艺术院校15部毕业作品,来呈现现在的最年轻的创造者们的想法,这些作品是他们学习的成果,同样也是他们迈向更远未来的开始。
4天的展映活动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以及1331.c.om.银河游戏艺术学院5所院校15部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作品,同时也邀请到5位嘉宾,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李知遥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的张次禹老师、李光老师,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张晨老师,知名新媒体艺术家田晓磊先生。现场嘉宾与创作者,和女院艺术学院2014级服装、环境、视传等三个专业学生共同现场观影、讨论和交流,获得了良好效果,嘉宾与作者们感受到女院学生的热情,同学们也面对面的了解当下创作者们工作的特点、关注点的倾向、专业发展的趋势,为她们今后的学习和创作打开了不少新的视角。
参展影片(按排片顺序):
《认识》 辛鑫 中央民族大学
《老伴》 蔡慧敏 中央民族大学
《第一个冬天》 刘珂 中央民族大学
《对话》 宋鑫 1331.c.om.银河游戏
《忽如》 刘清扬 中央美术学院
《基因糖》 卢杉 中央美术学院
《A dream like a dream》 谷宇航 中央美术学院
《孽•槃》 谢天 北京电影学院
《虫洞》 薛帅兵 中央美术学院
《射日》 蒲英杰 梁如意 北京服装学院
《昨日之岛》 于子洋 北京电影学院
《局内人》 王宇韬 中央美术学院
《陈老汉》张海东 中央美术学院
《最后的村庄》石印 北京电影学院
《绳技》刘高翔 中央美术学院
活动嘉宾(按到场顺序):
李知遥,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博士生,工作生活在北京,代表作品《故土滚进北京城》。
张次禹,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专业。代表作品《灰烬》、《红棉袄》(美术)、《纸扎•木房》、《状态》、《生命的故事》、《梨》、《梯玛》、《长河》,《梨》入选丹麦哥本哈根国际电影节新锐导演并荣获中国独立电影节竞赛新作等多个奖项。
田晓磊,知名新媒体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首届“ 王式廓奖——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大奖获得者。曾荣获2016年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一等奖;2014年入围丹麦奥登塞国际电影节短片提名及第30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提名;2011年获得“梦从东方起-哈雷戴维森中国当代艺术臻品大赛三等奖 ”及入围“ 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 ”等。代表作《诗歌》、《创造》、《无限》、《欢乐颂》、《关系》等。
李光,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博士生,艺术家、摄影师及影像设计师。曾参与许多大型影视、戏剧项目,如电影《惊天动地》、《孔子》的概念设计及舞台剧《Gongfu Panda》的数字影像设计等。现从事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工作,作品曾参加“亚洲精神2012”中韩艺术交流展、2012“自律与思辨”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2013“真实的慌乱”李光&任航摄影展、2013“未来主义”AudiCity艺术展、2015“艺术北京”、2016“艺术南京”等展览。
张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美术比较、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外国美术史、当代影像艺术与理论等,出版译著七种,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现为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放映现场嘉宾、主持人,创作者们与现场学生观众讨论的精选言论:
/ 嘉宾与主持 /
李镇:同学们在观影时注意叙事结构中线性与非线性的关系,还有就是真实与虚幻的关系以及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另外一个我判断影像的标准就是层次的丰富性,即诗无达诂。对当今的中国电影,抛开商业大片的纷扰,多关注一些纪录片、实验片,开拓自己的视野。从本次影展几部片中看到,尽管电影是从作者个人出发,但作者会把主题上升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上,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从小我上升到大我,让更多人产生的共鸣。
陈铮:影像是一种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是创作者自我陈述的结果,无论是实验还是记录,在理解这些作品之前,需要多看多学习。不同类型的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也不一样。邀请创作者在放映现场的好处是,面对作者时,观众会有更多好奇的地方。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与生活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联系,对这些进行思考,而现场可以直接与创作者进行互动。
李知遥:当我们在观看影像时遇到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物品、场景或者事件会带来对影像作品的不同感受,试着从这一方面去理解一些作品的“看不懂”。我现在观看影像作品时,试图从微小的细节去想象创作者创作时的状态和心态。
张次禹:女院影片《对话》作为纪录片,以“女性歧视”为题材,但影片结尾字幕受到香港电影太大影响,这是一个严肃的题材,影片内容引人深思,但结尾的彩蛋却揭示了这部纪录片是“演”出来的。
民族大学学生在创作这些影片时(《人士》《老伴》《第一个冬天》)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这些作品最终成型的优良表现既得益与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的各种课程训练,题材也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反复推敲。在我的课程中曾经用7天的时间去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去观察影片当中的各种细节。
高文谦:数码媒体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专业,《局内人》作者王宇韬本身更正注重编剧方向,创造的内核是企图探讨人与人在被揭去金钱、权利这些外衣之后在相对极端的环境人内心的想法暴露出来之后所展示出来人性的脆弱和阴暗。
数字的时代传达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它是双向的,作者与观众的互动,观众也成为了创作的一部分,受众对作品的理解也成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
田晓磊:电影《忽如》本身像一首诗歌,很个人情绪化。就像做梦一样,作者把梦描述出来,但观众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最有意思的。电影的表现形式很多元,传统、绘画、动画和一些很符号化的镜头的结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个挺私密化的电影。
影片是一个不要叙事性的电影,那就应该有很特别的点来刺激观众、吸引观众。选用不一样的表达形式(说话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创作并不是意见很随性的事情,而是需要精心策划的事情。每一种创作方式都有特定的观众,感动人的点也不一样。
李光:如何去看实验电影?关于影像的特写方法。《昨日之岛》这部影片完全靠视觉和声音带给我们一些感受,这是电影最本质的东西。实验电影在好的一方面是开放性的,让你去从中获的一些感受。导演有时无意间的行为都能透露出导演对某些事情的判断(镜头等等)。海、岩石等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电影中善于本性流露。
陈杨:影像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为我们探究情感、启发思路、解决问题、创新的设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次影像周于我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向这些创作者表达真诚的敬意。
张晨:张海东的《陈老汉》与石印的《最后的村庄》分别指向两种创作方向,前者以纪录片的手法,触及敏感的社会现实,引发实际的问题揭露与直接反思,同时不乏影像语言的美学尝试;后者则将作者的主题与观念,将个人的漂泊与无助,压缩入一系列超现实的意象与细节,含蓄地诉说着普遍的情绪;而刘高翔的《绳技》则极具中国特色,这种特色不仅来源于对中国传统图像的处理,更在故事的讲述中,大胆探索东方的志怪题材与空间关系。
/ 创作者 /
宋鑫:我的观点都在影片里。
于子洋:从过来人的角度,希望大家在学生时期多做些想做的创作,毕业之后有相当一段时间还是要为生计奔波,没有办法像在学校中纯粹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昨日之岛》只用了7天完成所有的拍摄、剪辑和调色,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和同学一同完成,过程印象深刻。
蒲英杰:《射日》是一部跨界的合作,我本身专业是公共艺术,却和在四川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的梁如意一起共同完成了这部木偶逐格动画,这部作品的故事、手法和木偶的手法有不少传统的因素在里面。
薛帅兵:《虫洞》这部作品是一个设计的架空世界,由“天堂”、“人间”、“地狱”三个部分共19个小场景构成,每个场景的灵感都来自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三个部分通过上下的灵魂进行联系,形成了一个循环体。我想表达生命就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形象得益于过去游戏红白机时代的影像特点。
卢杉:《基因糖》影片讲述了一个反乌托邦的状态,又用一个很“东方”的方式结尾影片。影像并不一定要实际去拍摄,很多东西在互联网或别的地方已经存在,只需要自己去发现、寻找,这是一个图片泛滥的时代,我们都在去影像化的生活。作者眼中的艺术史是从艺术史的“当时”的去看,而不是从“现在”去看,所以做出来的影片更像是当下科技的现成品而不是影像的现成品。
刘清扬:电影是自己心情的总结和表达。这部电影是自己写了一段散文配上了影像,特别像自己的大学历程。电影的女主角在成长的路上想要的都是一些很美好的东西,但遇到了很多情欲的东西,想要的东西变质了。整个片子偏消极,但是通过着这种消极的方式坚定自己的内心,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
谢天:《孽•槃》为实验片。用影像表达自己内心的观念与感受。片名解析:罪孽的涅槃。罪孽之臣的苹果有一个“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的意思,将它和“孽•槃”进行了一个质化,与片尾先导者手中的苹果呼应,有一个禁果的隐喻。整个片子的主题引用尼采的“超人哲学”理论,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状态,是一个相对运动的状态,不断超越自我,一直进行着变化的一个状态。电影带给不一样阶层的人不一样的想法和见解。
王华菁:石印《最后的村庄》拍摄于日本的北海道,用平静的影像和舒缓的节奏,表达了自然与生命的微妙关系,很多人与自然的联系,一个镜头长时间拍摄,是在表达一些细腻的变化。有一个实验的成分在里面。因为是美术专业,所以镜头、色彩的把握很不一样。起初影片是有声音的,后来在导师的意见下,消除了几乎所有的声音,希望能使观众专注于影像。
刘高翔:今天放映的两部影片,《搭车》是大学本科的毕业作品,人物形象完全来自于我的同学,包括人物的造型细节、动作特征,非常的真实。整个影片将大学四年所学全都浓缩在了一起。研究生毕业作品《绳技》取材于《三十三剑客图》,是我的一个小小野心,希望能够做成更宏大的电影,现在是一个完成三分之二的demo影片,但基本包含了我想表达的内容。将中国绘画性叙事空间和蒙太奇叙事空间进行结合,希望构建出一种“亦真亦假,亦虚亦实”的动画“世界”,并找到一种相对独立的,源自真情实感的动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