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加快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再深化,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评建办将持续推出系列图文,宣传推广教学单位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本期展示的是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
育时代新人
培育卓越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
坚持党的领导,育时代新人
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的前身艺术系创建于1995年,2003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2008年9月学院为了加快艺术系的发展,在艺术系原有基础上成立了艺术学院。2016年将艺术学院所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并到汉语国际教育系,建文化传播学院。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在1331.c.om.银河游戏设立,并入文化传播学院。2022年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专业发展总体规划,将两院合并发展,成立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现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网络新媒体专业、表演(服装表演)专业五个普高本科专业。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坚持为党育时代新人,为国育巾帼英才的使命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胸怀国之大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凝练人才培养定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师资队伍素养,打造精品课程。以热情、尊重、奉献、独立为共勉之精神,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影响力和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具有民族复兴之使命,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面向智能时代的文化传播与艺术优秀人才。
一流专业培养,质量为先
坚持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学院现有专业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与时俱进。在专业综合改革、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各方面不断挖掘探索,为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遵循科学规划、创新发展、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分步推进的原则,以台账和清单的形式,推进审核评估工作开展,保证各项审核指标如期高质量完成。
一
推进性别平等,培养卓越人才
“媒介与女性”教席于200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于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在1331.c.om.银河游戏设立联合教席,聚合两校资源,实现了两校学科领域的优势互补。教席主持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刘利群教授指出,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高度重视教席站位,在国际论坛积极发声,讲好中国故事,用教席带动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二
建设一流专业,打造高质量课程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以北京市优质课程为基础,推动“功能性服装设计项目课程”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发与建设视频公开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成为该领域领跑者。完善智能虚拟实验室,运用智能技术辅助功能性服装教学,加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创新融合智能新技术,实现教育质量新高度。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建成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2门,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1本,获批北京市教改项目2项,教育部教改项目1项。秉持新文科理念,继续做强做优《社会服务语言表达》《儿童口语创意教学法》《家庭沟通学》等特色课,落实融合发展,并积极引入校外资源,建设线上课程资源,逐步建成有标志性的教研成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移动媒体交互与视觉设计》作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以“文化+科技”融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打造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特点的当代艺术设计人才。
三
培养特色人才,打造特色育人队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团队成员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且由中、英、芬三国学者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国际化教学团队连续9年坚持在企业实地教学,进行双语授课,将设计前沿动态、行业发展、职业素养引入课堂。通过工作坊、行业设计比赛及“互联网+教育”等手段,促进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聘教授葛兰系中央台播音指导、著名播音艺术家,教学团队中有金话筒获奖者1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校专业优秀主讲教师2人,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1个,北京市高校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4人,另聘有经验丰富的业界专家,形成了老、中、青的不同年龄层次组合,实现了教师们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优势互补。
网络新媒体专业教师获北京市青教赛一等奖,建立“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致力于通过对短视频、VR等新时代、新媒体、新领域、新技术的探索反哺教学,以研讨交流的模式助力青年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助力两名青年教师在1331.c.om.银河游戏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表演(服装表演)专业围绕女院特色,以推动时尚创意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为抓手,顺应首都经济文化发展,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针对表演专业在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聘任企业导师,聘请行业名师、专家,构建专业教学进行教学与讲座,构建校内外教师团队,促进行业导师与学校之间的深度融合,强调专业性和实践性。
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育人质量
基于新文科建设和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院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多种模式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共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
思政育人,教赛融合结硕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2年建成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授课团队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除了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学院-教研室-课程负责人”三级督导,做到门门课程、个个教师都重思政、重育人。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断深化思政教育在课堂,形成教赛结合的良性循环,疫情影响下的线上教学中,指导学生获得各类别奖项共6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项、北京市级奖项51项)。
二
产教融合,建特色实践课程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贯彻“T”型创新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为核心,递进式培养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并重的服装设计人才。打造“产、学、研、展、商”联动模式,构建系统化、立体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积极拓展实践平台,有序推进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促进专业实践育人和就业。建成“无障碍有声语言创作与传播”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继续发挥“公益好声音”的品牌效应,与中国残疾人朗诵艺术团共同举办“生命礼赞”线上陪伴云端朗诵诗会,组织学生承担校史馆志愿讲解,开展课程项目式教学“巾帼家政宣讲指导”。
网络新媒体专业的《数字经济》课程,定位于通过数字赋能女性发展来弥合数字性别鸿沟,解决女性在数字领域就业当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带领学生深入多家企事业单位参观实践,了解数字技术带来的传媒行业的新变革和新发展,促进学生数字胜任力的提升。
三
科技赋能,建学科交叉平台
促新文科建设,着力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学院组织跨学科文化艺术名家讲堂,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
四
安全高效,建数字化实验室
建设多功能数字化实践教学综合实验室。实验室能满足多个设计专业的多种项目式课程需求,先进的实验指导理念助力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满足“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改革需要,为课程提供技术与设备支持。
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学院各专业对标“迎评估、建一流”建设目标,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北京时尚中心、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尖端人才集中的地域和资源优势,优化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凝练特色,教学成果突出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连续十一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举办发布会及人才培养成果奖。连续八年举办以运动与功能为特色的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发布会共展现了700余套优秀毕业作品。连续四年建设数字化教学成果展。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设计比例达到100%。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围绕女性发展、儿童发展、家庭建设和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内容展开,构建常态良性的校企双师指导模式,课程特色与实践教学取得成效。
表演专业学生在各类行业大赛中表现突出,共获得10-15项大奖。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服装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全国职业模特大赛十强,第二十届龙腾精英全国总决赛 2 枚十佳,亚洲小姐华北赛区总决赛 10 强、首届 E 时代英模中国超模大赛季军,第二届新世代超级模特大赛十佳及单向奖等多项殊荣。
二
五育融合,助推学生发展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组织大凉山暑期实践“语爱同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建党百年广场献词,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实践教学走进田间地头,落实劳动教育。
视觉传达专业组建师生设计团队,以实际落地项目的方式,完成大学生足球公益项目标志及vi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设计、线上云展厅的设计与建设、年度毕业展览视觉设计推广、年度艺术学院优秀作品集设计等工作,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创业的能力。
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表演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生投身于各运动场馆,作为颁奖礼仪、各国运动员引领员经过严格的训练出色的完成志愿者的各项任务,占全校参与冬奥冬残奥志愿者活动总人数近 50%,出色完成冬奥、冬残奥会志愿者的各项任务。表演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参与走秀二十余场。参加中东欧春晚等活动,受到 17 国使节高度赞扬。
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将继续以审核评估为重要契机,遵循规范性、严谨性的原则,继续做好审核评估工作;遵循系统性、创新性、独特性原则,做实人才培养工作;遵循前沿性原则,加强科研建设,做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文图来源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
撰稿 | 范晓虹
撰稿 | 霍烺白
编辑 | 田的萌
责编 | 王艳丹
监制 | 陈的岚
编审 | 丁占罡